中原在狭义的解释上是指今天的河南省。广义的解释中,中原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而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一、中原指哪些地方
1.狭义的解释:专指河南省。
(1)河南又名“中原”“中州”“中土”“华夏”“神州”,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河南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2)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
2.广义的解释:“中原”指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
主要是由三块平原组成。
(1)一是河洛地区。即以伊洛平原为中心的豫西一带,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北临黄河,西接秦岭和关中平原,东达豫东大平原。这里是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也是夏商周等九朝的京畿之所。
(2)二是黄淮平原。郑州北郊的桃花峪,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处,这里是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淮冲积扇平原的顶点,由此向东,便是黄淮平原,这是中原的主干,为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分,由黄河、淮河冲积而成。
(3)三是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的西南,由为唐河、白河冲积而成,面积2.6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
历史上中原这一地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变化。
先秦时期,有洛邑(今河南洛阳)和陶邑(今山东定陶)是“天下中心”的说法,因此这个时候的中原指的是洛阳到定陶一带。
《尚书·禹贡》分中国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豫州因居于九州之中而称“中州”。其境东接兖、徐、扬,西以荆山与雍、梁接界,南以荆山和荆州分界,北至黄河与冀、兖分界,今河南全境、山东西部、湖北北部,皆古豫州之地,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东汉时期,豫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域,所辖区域较《禹贡》之豫州缩小了很多,约略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黄河以南、伏牛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向东至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向西至晋南部分地区。由此可见,中原的地理涵盖较广。
二、中原建都情况
1.夏朝:多次迁都,国都有:斟鄩(今洛阳偃师)、阳城(今郑州登封)、安邑(运城)、纶城(今商丘虞城西)、老丘(今开封陈留)、西河(今汤阴西河)。
2.商朝:多次迁都,国都有:亳(今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南亳(今商丘睢阳区)、北亳(今商丘梁园区)、西亳(今洛阳偃师)、隞(今郑州商城)、嚣(今郑州西北)、殷(今安阳殷墟)、朝歌(今鹤壁淇县)。
3.周朝:定都洛阳。
4.西汉:汉初定都洛阳。
5.玄汉:先后定都南阳、洛阳。
6.东汉:定都洛阳,设南都南阳,东汉末年汉献帝迁都许昌。
7.曹魏:定都洛阳。
8.西晋:定都洛阳。
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0.后赵:定都安阳。
11.冉魏:定都安阳。
12.前燕:定都安阳。
13.东魏:定都安阳。
14.北齐:定都安阳。
15.隋朝:设东都洛阳,隋炀帝迁都洛阳。
16.唐朝:设东都洛阳,后期迁都洛阳。
17.武周:定都洛阳。
18.后梁:定都开封,曾迁都洛阳。
19.后唐:定都洛阳。
20.后晋:定都洛阳,后迁都开封。
21.后汉:定都开封。
22.后周:定都开封。
23.辽朝:定都开封。
24.北宋:定都开封,设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25.南宋:最初定都商丘。
26.金朝:后期先后迁都开封、商丘。
27.民国:年迁都洛阳,后还都南京。
三、中原介绍
1.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
2.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3.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中原始终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