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夜晚,总让心生遐想,而黑色中投射的亮光,总躲不掉仰望的视角,于是漫天星空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这浩荡的天空中,总让人探索其中的奥秘,更有从古至今无数的诗词歌赋,赋予不同思念与豪迈,而今天中原古文化传播介绍的观星台,就是无数先人对宇宙星空探索出的人造物体。
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7.5公里的告城镇,北依嵩山,南望箕山,处颍河之滨,地望十分优越,曾是古代阳城所在地。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上现存较早天文科学建筑物。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世界上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天文学就与农学、医学、数学被称为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有了萌芽,据史料记载在尧舜时期就有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以观测天际的变化,从而推演出来粮食的播种及政策的制定。
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上可以分为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在中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中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中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
在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中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
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
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中国公元前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中国都有记录。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历史总是变化的,时代的过往改变不了曾经辉煌的历史,今日中原古文化传播以现代人的身份穿越曾经辉煌的观星台。
那时的我,应该也是长袍加身,走在元朝统治的国度上,看着观星台的建设,这时一位指挥者在督促工程的进程,我认为他就是《授时历》的缔造者郭守敬,他动用全国的物力、财力,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并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而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经过了几年的不辞辛苦,终于在公元年编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授时历,求算得出回归年周期为36.日,合天5时49分12秒,与当时在年由罗马教皇改革的历法,一秒不差。
观星台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座高大的青结构,仿佛一座高出地面的眼睛,让观测的视角与天空更近的接近,它由台身与量天尺组合而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潮汐。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门、垂花门、周公测影台、大殿、观星台、螽斯殿等七进,院内复制安装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天文科技的进步,它的作用已经不复当日,而如今的我们有了更先进的观测设备,更有着北斗系统的加持,观星台的作用越发的不明显,但不管如何,它反映了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总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变化过程,而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需要一步一台阶走过去的,所以我们总不能忘记曾经辉煌的历史,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基石,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不易,如有转载,请联系告知。
传承中原文明,书写中原故事,中原古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