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郑州市弹弓竞技协会新址揭牌仪式在登封嵩皇体育小镇康一庄园院内举行,上百名弹弓爱好者齐聚嵩山脚下,共同见证。为了让弹弓体育竞技和弹弓文化非遗传承有序,更好的向前发展,更有利的给广大弓友提供更高端的竞技平台,并丰富活跃广大弓友和人民群众的户外健身运动。郑州市弹弓竞技协会会长杜新柱表示,协会特推出:弹弓竞技与户外娱乐相结合,打弹弓,射箭,参观,餐饮,垂钓,采摘,骑马,游泳,卡丁车,自助烧烤,亲子活动等等。杜新柱称,协会要脱胎换骨,去掉以前的旧面貌,打造一个现代化,体育竞技化,娱乐化为一体的全新弹弓协会。仪式结束后,郑州市弹弓竞技协会还组织广大弓友举行了弹弓比赛。值得一提的是,打比赛的同时,广大弓友自愿结合纷纷体验垂钓、摘杏、玩卡丁车、骑马等娱乐项目。图为弓友用弹弓打掉的公鸡。在夏风送爽的晚上,弓友野营扎帐,自助烧烤,彼此开怀畅饮。中国传统弓形弹弓传统弓形弹弓在发射弹丸的时候,姿势与射箭差别不大。只不过如果是射箭,开弓时箭头已经超过了弓柄,箭是在持弓手的前方。古代把拉满弓的标准定为触镞,就是持弓手的手指伸出去要碰到箭镞。这么一来箭是不可能伤到持弓手的。但是弹弓的弹丸从持弓手的后方向正前方弹出,这样会直接打在弓把或是持弓手上。所以在发射弹弓的时候,拉弦手撒放的一瞬间需要将持弓手向外翻腕,把弓把翻开,为弹丸让出弹道。这样就不会打到自己的手了。流传至今的清代《弹弓谱》中,概括射弹弓的要领《八法歌》是这样记载的:“未开弓先看拿手,未持弹先看扣手,未开弓先看拉手,未定式先看入手,开圆弓先看后手,打完弹先看前手。”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弹弓的起源:“音曰:「臣聞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古之孝子。」”这里记载弩来源于弓,而弓又来源于弹弓。这说明弹弓的出现甚至早于弓箭。《弹歌》则说:“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即是“肉”字。大意是说:把竹子砍下来做成弹弓,用它把泥制的弹丸发射出去猎获禽兽。传说这是神农黄帝时代的歌谣,但无法证明。不过说弓箭来源于弹弓倒是有一定道理的。相对于箭矢制作的复杂性,早期原始人最早用石子做弹丸来发射显然更加方便和容易。而考古界也发现了实物的出土。在西安半坡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以及安阳殷墟当中,考古工作者都发现了不少石球、陶球,推测它们就是作为弹弓弹射的弹丸之用。大小形状于早年售卖的弹丸几乎一样。甚至东汉王符写有《潜夫论·浮侈篇》记载:“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或取好土作丸,卖之夫弹。”这说明了在汉代,就已经有人在卖弹丸。而甲骨文中弹弓的弹字,也形象的描绘了一把准备发射弹丸的弓形弹弓的形象。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左氏春秋传》也有弹弓的记载:“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之后晋灵公因肆意伤人取乐的作死行为,导致他被手下的臣子杀死另立新君。可以算是一把弹弓引起的血案。在《战国策》里,有一段谏臣庄辛劝诫楚襄王的话:“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黄雀)颈为招。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这段话的意思是:“黄雀不知道那公子王孙,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拿着弹丸,把它的脖子当着靶子,将在十仞的空中射杀自己。顷刻之间,就落在他们手里。”这段描述虽然是劝谏楚襄王不要只顾享乐而忘记忧患。但是其中描述也可以看到,即便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公子王孙们也用弹弓打黄雀给自己加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fnegzx.com/dfsxc/1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