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的圣山地位,是嵩山历史建筑群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东汉安帝元初、延光年间(~年),阳城长吕常和颍川太守朱宠分别主持建造太室阙和少室阙、启母阙,这是中国现存仅有的三座庙阙和最早的礼制建筑实物。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数百年里,随着禅宗初祖达摩在少林寺传法故事的渲染及禅宗的广传,嵩山成为了佛教的繁荣圣地。北魏定都洛阳后,因嵩山地近京畿,皇帝多次巡幸游狩,在嵩山腹地创建了四座重要寺院:少林寺、会善寺、嵩岳寺、嵩阳寺。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年)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造了嵩岳寺塔。该塔是嵩山地区历史上建造的第一座塔,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座砖塔和中国现存最早的塔。嵩山地区同样在道教发展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北魏时,著名道士寇谦之便在此修行数十年,创立北天师道。唐朝时,社会经济繁荣,因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宗教建筑在嵩山地区呈现繁盛局面,延至宋、金时期,在帝王的扶持下,少林寺僧人创建了初祖庵,并在少林寺塔院修建了释迦塔和弥勒塔。中岳庙增修了具有皇家建筑风格的峻极殿。另外,嵩阳书院因得到皇家的重视,也极为兴盛,故嵩山历史建筑群中又出现了书院教育建筑。元代,嵩山历史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了天文科技建筑观星台、会善寺大殿、少林寺鼓楼等独具特色的重要建筑。明代,宗教建筑在嵩山亦呈鼎盛局面,其间对很多历史建筑进行了修缮。少林寺常住院兴建了山门前东西牌坊、立雪亭、千佛殿、紧那罗王殿、六祖殿等,塔林也建造了大量砖、石墓塔,是嵩山历史建筑群建塔数量最多的时代。嵩山历史建筑群历经东汉、北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至今近多年,是中国历史建筑群保存种类最多、修建时间跨度最长、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者。嵩山历史建筑群的创建和兴盛,与嵩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为“天地之中”的文化圣山息息相关,与地邻京畿,历代帝王或大臣巡狩、封禅、祭祀中岳有密切联系。嵩山历史建筑群深受嵩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礼制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建筑文化、社会状况的历史进程影响,最早完成了从原始的山岳崇拜到圣山崇拜的转换,确立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圣山地位,也汇聚了各类建筑的精华。
嵩阳书院是古代高等学府,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且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是在嵩阳书院撰写。
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
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名儒景冬,曾就读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多册如《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九经等。
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科举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但登封就中了五个。
真正的少林寺,外地游客很少看到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
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约平方米。
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
常住院的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
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藏经阁(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
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
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
一场雪过后,这里寂静如空,一切禅味十足。
往往在这个时候,游客稀少,雪中少林他们很少看到。
建于明代,年重新修缮。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公元年(明嘉靖十年)所铸。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