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二里头文化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二里头遗址不是发现最早的遗址,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之前,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一批同类遗址,且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方法命名多个考古学文化。
考古发现最早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玉村遗址。年4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韩维周等人对河南登封玉村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发现了上层(东周文化)、
韩维周下层文化两种文化遗存。对下层文化遗存发掘者已认识到其为一种独特的考古学文化,是与郑州二里岗、安阳殷墟文化性质不同的“文化系统”。
年秋,考古工作者发现郑州西南郊洛达庙遗址,年至年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者认识到此类遗存的独特性,遂命名为“洛达庙类型文化”或“洛达庙类型”。年,发掘洛阳涧河东岸的东干沟遗址,发掘者将有关文化命名为“东干沟文化”。
在此前后,考古工作者还在郑州上街、偃师灰嘴、陕县七里铺、巩义稍柴等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徐旭生年,徐旭生先生到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从禹州、登封一路来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采集到诸多遗物。认为其与郑州洛达庙、洛阳东干沟的遗物类似,且认识到该遗址在当时“乃一大都会也”。当年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分别对二里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由于二里头遗址范围最大,堆积最厚,文化遗物和遗迹也丰富,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故从年始,学界把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存统称为“二里头文化”,并沿用至今。
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图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在今河南西部,东至今豫东,南至信阳、南阳与湖北交界地带,北达沁河及晋南,西抵关中盆地东部和商洛地区。受二里头文化影响的区域很大,范围涉及安徽西部、湖北北部以及江浙、四川盆地等地。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一期分布范围小,主要局限在伊洛颍汝河流域;二期以后范围扩大至郑州地区、晋南地区;三期分布范围最大,包括今河南大部、晋南、陕西东部;至第四期范围略有收缩。
二里头文化的主要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郑州洛达庙、东赵、大师姑、新郑望京楼,新密新砦、黄寨,平顶山蒲城店,汝州煤山,伊川南寨,洛阳皂角树,渑池郑窖,陕县七里铺,巩义稍柴,济源庙街,杞县段岗,驻马店杨庄,方城八里桥,淅川下王岗;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襄汾大柴,绛县西吴壁;陕西华县南沙村,商州东龙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