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登封市新闻
登封市小吃
登封市地理
登封市人口
登封市经济
登封市旅游

第135期厚重河南独尊的登封观星台

独尊的登封观星台

齐岸民

(上篇)旧情解构阳城留古

  告成镇,地理坐标:东经°08′,北纬34°23′。   今天的告成即大禹的故都阳城,古人一直认为它是天地的“中心”。此地距郑州西南81公里,到那里之后怎么脑筋急转弯儿,也磨不过“偏僻”乡野的印象。怎么也设想不到,在今天告成镇告成村这巴掌大的地方,居然能把一个浩瀚的中国天文学史浓缩到一块儿。   话头似乎要从西周文王家的第四子周公姬旦想迁都洛阳说起。迁都是国家头等大事,似乎迎合周代十分盛行的占星术,必须拿出点“风水吉地”的依据,为名正言顺地迁都洛阳制造舆论。用立竿测日影的办法求得“地中”,在今天看不免荒唐了些。周公是玩政治的,他的“地中”就定在了阳城。一种天象的托辞,仰仗着一种仪式兑现了姬家的政治意志。   随后颍水之南这巴掌大地儿,又因多次和历法改制、天文测验有瓜葛,成为世界天文史中的圣地。年3月4日,国家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此地标志性天文建筑观星台列在其中;40年后,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星台留古   申颖涛坐在观星台院门内的一条长椅上,天下起了小雨。上级告知有一拨儿重要的参观团要到来,作为登封市观星台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的申颖涛便在雨中等待,预备给来人导游讲解,申颖涛50岁了,和观星台耳鬓厮磨20年之久了。   等人间隙,我独自走了趟观星台前后院。大门外一堵照壁,照壁内镶着乾隆十三年的“千古中传”的石匾,照壁南面是庄稼地,再向南去大概就是箕山了。院内正在施工,地砖掀起,人只能左右腾挪着走路。戟门后,便是那著名的“周公测景台”石表,其老态龙钟的样子,搭眼一看,便无法质疑它的古老。这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年)的遗物,石表有明显的修补痕迹。后来我在古建专家张家泰那里看到一张石表的老照片(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南宫说为纪念周公测影而刻立的石头),带着几分凄哀模样。   石表北5米,为明代河南巡抚张用所建的周公祠,姬旦被人捏成彩色的“泥人”,于殿堂内以无限慈祥的面孔,不动声色,任凭磕头烧香的善辈表述自己的虔诚。祠后是院落里“最文物”的天文建筑观星台,它上下一比二大收分,使实景中的砖台看上去比照片美,这形制少见、独有,让我多看了几眼。   多年前,元代工匠只是把它当作“立竿测影”的仪器,营造了它。其实观星台构架相当简单,台子左右有红石阶,台高原为9.46米,到了明代台上凹槽两侧,增加了半敞的小屋,使它高达12.62米。那小屋怪怪的,看上去像两顶标致的道士帽,这些台阶、小屋都是观星台锦上添花的物件,核心部件是台身上那凹槽直壁和台下南北长31.19米的“石竿”,凹槽是“圭表”中的“表”,而那“石竿”即测量日影长度的“圭”,又称“量天尺”,它由36块石块拼接而成。蹊跷的是其中一块遗失不见了,年5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在对登封观星台进行修缮时,无意间在后院卷棚房基中,找到了丢失长达四个半世纪的第36块石块,它完好无损,终使石圭成为“完璧”。   占地面积平方米的院落,似乎正在往“公园”方向打扮,花花草草多了脂粉气,与岁月沉淀出的文物该有的旧时景状,想象中有段距离,倒以为多余了。观星台院落是坐北朝南的,北面是秦汉唐敬为神山的嵩岳太室山,西面是颖水源头禅宗圣地的少室诸峰。只是放眼眺望,不像资料中的图版话语,都是奇伟山色。   客人来了   拥进来一群老人,个个像知识分子。他们没有掏门票,据说门票事后由“财政”买单。   听众来了,申所长一下子“灿烂”起来。一如带一队学生,他活像代课的历史老师。记得他引用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协调员亨利·克利尔博士年10月6日下午参观观星台后那句著名的感叹:“我恨不得马上把观星台申报成世界遗产!”可能是登封方言乍听起来新鲜,大家不期然地异口同声地学话“狠不得”。申颖涛或许没听到,他仿佛沉浸在无限讲解之中。   当人群把“周公测景台”围拢,申颖涛潇洒挥手一指,然后“大气磅礴”地说:“这周公测景台,长期以来被古人认为是天下之中央,中国国家名称由此而来。”话音甫一落地,张张知识分子的脸开始肃然起敬。从前院到后院,申走大家走,申停大家停……后来雨急了,申颖涛的语速加快,他显然掌控了话语权。   人群没去登观星台,“集体无意识”地跟着申颖涛往前院去。走到戟门屋檐下,申突然招呼大家:“观星台资料要吗?”申从柜台里掏出几册“单薄”的《中国古观星台》,有人拿了转身欲走,“嗨!5块钱。”申颖涛突然说。   我也跟着买了书,并决定单独“吃小灶”。申颖涛把我邀到他屋内,他从柜中搬出一摞资料,那是他多年收集的与观星台有关的报纸剪辑、复印材料等。据说这是他20年的零星积攒,也是写成《中国古观星台》的原始素材。申颖涛琢磨过观星台,私下交流,话语平和了许多。   还是从周公测影谈起,它是告成之所以成了“气候”的“药引子”。   周公蒙人?   或许没有周公玩什么找“地中”的把戏,也就难有后来这里一度的热闹。不过告成村村民一直不明白这砖台子的价值,也没把它当成一码事儿,照旧台下种地纳凉、放羊吃草,以至于年整修观星台时,竟被告成村误传为“公家整台子落飞机哩”,害得公家不得不多此一举地张贴告示:修台子不是落飞机。   “这告成人只见过天上飞机小,却没见过落地的大,想当然地认为台子面积正好够落架飞机。”当年参与维修观星台的张家泰如是说。   民间的想象浪漫而天真,告成村村民似乎对“身边历史”不怎么知道,故而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周代人相信占星,身为政治家的周公或许没有蒙人的意图,依照《周礼》:“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或许在周公脑瓜里也以为,以八尺竿,夏至中午测出影长一尺五寸之地便是天地中央。其实在这个纬度上量出影长,都是一尺五寸;其实依现代观念,地球任何一个位置都可称“地中”。   我们需要谅解先人错把天当成了一个大锅盖,错把大地以为是一个四方棋盘,在15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日心地动说”还没出世前,求“地中”在情理之中,你能责怪周人吗?   找“地中”建东都,相传周公到洛阳量不够一尺五寸,到阳城一测正巧合制。阳城离洛阳不远,迁都索性就这么定了。从此周朝西有镐京,东有洛邑,政治势力彻底渗透到商殷旧地,东周列国开始,夏、商、周无论怎么分分合合,都免不了在天下九州之中的河南玩政治把戏。   说起天文学,它来自占星术。古代“天文工作者”都是巫,大巫。他们靠观天象测人间祸福吉凶。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都是商代的占卜记录。   我们不敢怠慢“竖竿测影”的动作,它产生了“年、月、日”概念,总结出冬至、夏至等二十四节气,催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自然哲学体系“五行说”。   恕我一味地把告成和阳城名称混用,阳城似乎意味着往日,而告成则属于今天。申颖涛那天傍晚,陪记者去看了阳城城垣遗址。临别,他说:“不好意思,收了你五块书钱。”记得他还说过:“我们这里穷,书都是自费出的。”   回到郑州,与熟人说到观星台,那人突然说:“十来年前,观星台就有一个啥所长,一家住在那里。来人了,放下锄头就是导游,很能讲的。”不敢确定他讲的就是申颖涛。   一个21世纪不在“品”的文物工作者,尚为区区几元钱商业行为抱愧;一个默默守着先人遗产的“小官吏”,在继续着他与观星台的相依为命。

(下篇)一座精确的“天文仪器”

  唐太史监南宫说也是矫情得可以,在周公测影的旧地测过影不说,还多了一俗举,刻一座石头“圭表”,替先人周公沽名钓誉一回。未曾想到元代太史令郭守敬也不能脱俗,编订《授时历》偏要在领了历官进行野外观测时,在阳城建了新式的观星台,时间在公元年到年之间。   改颁新历   年,司天台算历科的曹震圭急奏朝上,《大明历》“至今岁久渐疏”,错误甚多,已经到了“失误国家大事”的地步。   忽必烈本人曾经领教过,初一晚上看见本该在初三、初四才出现的新月,当时实情是“见行辽历,日月交食颇差”,连农事依循的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也多有偏误。可是忽必烈忙于打仗,始终没顾得上料理此事。直到公元年“江左既平”,也即南宋覆亡,忽必烈腾出手来“颁历改元”。他设立太史局,专事编订新的历法。当时北中国沿用的是辽金旧历,江南宋地继续使用《成天历》,南北历法迥异,分治时尚可,一统后显然不是个道理。   至元十三年六月设立的太史局,也算是临时抽调的精英班子。忽必烈把“以算术冠一时”原在“教育部门”当差的王恂调至太史局,一切人员调配悉听王恂尊便。王恂上任后,将北司台原有“娴熟书算、精通测验”的30人,与江南宋室从事天文历法的官员集中调集大都太史局,并把已告老还乡的通晓历理的许衡也请了来。46岁的郭守敬因精通天文历算,也在是年“入伙”太史局,做了“主管业务”的副职。   大元初立,不仅历法沿用辽金,连所用天文仪器,也多为宋金的旧货。太史局创立之初,也算是一穷二白。大都南城外是金都司天台。台上浑天仪是金人攻陷汴京时从开封远道颠簸运到金都的,这测量日、月、五星及恒星的浑天仪长期搁置,锈迹斑斑,郭守敬再次启用了它。浑天仪到了宋代,其结构已经相当复杂,应该说复杂化在天文学史上是一个进步,不过也带来观测和使用方面的不便,郭守敬简化之,故而有了灵巧方便的“简仪”。郭守敬另一项重要的发明是突破“圭表”旧制,改传统八尺为四十尺的“高表”测影,又运用针孔成像原理发明了“景符”,“高表景符”的“联手使用”极大地减少了测影误差。   其实古代天文学的科技进步,说白了是仪表的不断精确,观星台是“圭表”测影仪器的改良,今天观星台的珍贵,就在于这种仪表当时领了世界之先。郭守敬测定出的回归年长度为.日,和今天许多国家通用的阳历一秒不差,却比人家早了年。而此前的郭守敬,不过是区区“习知水利,巧思绝人”的水利官员。   年初,郭守敬将新制仪器式样呈送给忽必烈过目,《元史·郭守敬传》云:“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不为倦。”忽必烈当时对新仪表是相当感兴趣的,似乎在龙颜大悦的“节骨眼”上,郭守敬提出两项建议:一是在大都建立新的司天台,二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此议立得恩准。   四海测验   “四海测验”是史家的称谓,其实太史局去实施时,不过是一次规模比较大、花钱比较多的历官分头“出差”。最初郭守敬的方案,仅限于在大都和洛阳阳城(当时归属洛阳)等5处建司天台,安设仪表。“四海测验”是前议的深化。郭守敬在奏折中举了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野外测影之例,称唐人编订历法尚且从北到南设立13处观测点,今元朝远比唐朝疆域大得多,若不远方实测,自然难以使历法精确。忽必烈很欣赏郭守敬这个点子,于是有了东起朝鲜半岛,西抵河西走廊,南及南中国海,北至西伯利亚的“四海测验”。   东西南北中预设27个测影点,派14位监候官分道而出。郭守敬在诏令下达后第28天启程,道经阳城时建了今告成镇观星台,后一路南下广州,到南海时已是至元十七年(年)三月,刚好离开大都整整一年。   27个观测点中,大都和阳城等6个观测点为中心观测站,投入资金大,观测项目多,其余21个点除少数地方建有“高表”外,多数还是沿用八尺之表。   当年6个中心观测站中,当数大都的最特别,阳城观测站“科研支出”只是小小不言的数字,原因是大都观测站内,太史局衙门也设在其中。太史局放弃了金代司天台原址上的重建,新建的司天台在大都城东南墙边,也即今天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东端路北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位于现存明清古观象台北面不远),那是一座三层台屋的综合性建筑,中央是司天台,高17.2米,四周环以两层衙署房舍,一层为太史局“行政”办公处,二层是“科研业务”的工作室。元代大都司天台,是一处观测、办公、天文图书存藏功能设置完备的建筑群,显然它比阳城观测站阔气多了。   郭守敬熟悉中国天文史脉络,择阳城观测,不是将周公测影地这一文化传承作为根本决策依据,真正的依据是天文学史中那句“汉代取阳城、唐代取浚县”。今天我们忽略了“浚县”,当年守敬则把“浚县”与阳城视作一等。那时的“浚县”,便是27个观测站中的“南京”(金时开封称南京),即北宋京城开封府内的岳台坊旧址,属于府内西半部的倚郭县、浚仪县(古时大的府第,均设“倚郭县”,即府城内部分划为两个或三个县,城外还有属县),这是北宋司天监所在地。   古代大凡京都之地,均设有天文台,郭守敬的测量,把河南两京都兼顾到了。其实早期天文观测场所叫“灵台”,周代发祥地陕西户县沣水以东至今还有一个“灵台村”,村旁有一个高大的土堆,或许便是《诗经》中“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的遗迹吧?我曾大致翻阅《元史》,凡涉及历法、天文章节,或王恂、许衡、郭守敬传记,只是提到阳城观测站,不见“观星台”三字。当时它也许太寻常了,甚至在元代它没有自己名号。   修缮星台   观星台可能在当时真的不值史家一提,不过今天它就显得不寻常了,因为它是元代《授时历》和著名“四海测验”仅存的见证物,与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有着天然的瓜葛,这已经足够了。关于一个伟大的天才和他的天才之作之间,没有更多的史料可资,细节无法详述了。   只是县志有录:明嘉靖年间登封知县侯泰在台上增筑两个和观测无关的小屋,又添筑了女墙,维修了“量天尺”,应该说星台为元明两代的混合建筑。   清人似乎忙着屡废屡建周公祠,多少“忘掉”了后面的砖台子。又许多年之后的年农历四月十二上午,8枚不长眼的日军小炮弹,把明代的知县大人建在台上多年的东小屋轰个稀烂,还捎带着把东墙炸出了多处弹痕。在年一次由古建所召开的“回忆观星台”的座谈会上,告成村老人们“揭发”,日军轰击时台上真的有扛枪的“国民党”。年参加维修观星台的古建专家张家泰,有意用相机留下东墙两处“战争伤痕”。后来,东墙边竖了“说明牌”,真的惹来不少“民族主义者”骂那“日本娘”。   不知何年,台子北部的墙体横空出世一个杂木树来,将墙体都撑鼓了。张家泰说他们不敢拔,担心损坏台体,老乡在一旁献计:“在树根挖个槽,放几粒胡椒,捂上泥巴,从根部弄死它!”这便是误把修台子当成落飞机的告成村农民的“小科技”,倒是真灵,从此那棵杂木树再也不能破墙出头。   台子修缮一新后不久,一个日本科技史代表团兴致勃勃地来观星台,中午头还集体模仿古法“立竿测影”。在返回登封城的车上,一个日本人悄悄塞给张家泰一个条子,上书:“朝闻道,夕死足矣。”张家泰说,那日本人真的心有感触。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韩国庆洲瞻星台比登封观星台岁数大些,那个在照片上看“桶”一样的天文遗存,创建年代大约是中国唐太宗贞观年间。不过他们那边的东西好像没有传到我们这里来,倒是《授时历》,传到朝鲜又传到日本。它是中国实施时间最久的历法,历时年。不过《授时历》今天也成了“旧历”,只有那年的砖台子,还活着。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fnegzx.com/dfsrk/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