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日,河南登封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等重要的历史建筑,远在告成镇的观星台也名列其中。
提起这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很多人都会立马想到少林寺,但是它与“天地之中”关系不大,乃名副其实的“捆绑申遗”附属品。坐落在告成镇的古观星台,虽然名气远远不及少林寺,但是这里才是真正意义的“天地之中”。
年12月31日清晨,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我和家人从登封市区出发,第二次来到告成镇的观星台。年5月3日,我曾经来到这座观星台的门外,由于门票太贵,只好匆忙离开。如今,这里已经免费对外开放了!
登封市东南的告成镇,位于嵩山和箕山之间,古老的颍河横贯腹地。武则天在嵩山封中岳的时候,曾经有过“大功告成”的感慨,告成镇的名字由此而来。在商周时期,这里是阳城,乃天地中心。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通过观测太阳的运行轨迹,认为阳城是天地和宇宙的中心,并且在这里测量日影和验证四时。从此以后,当地就有了这样的民谣:“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
走进观星台景区的大门,经过照壁、山门和垂花门之后,迎面出现一座石柱,表面赫然写着“周公测景台”五个绿色的大字,后方的小庙中供奉着周公的塑像。相传,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阳时,曾经在这里测影。原本的测景台为土堆和木杆,直到唐代的开元十一年(年),太史监南宫悦在此地建造起石制的测景台。
这座测景台通高3.95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梯形的基座被称为“圭”,上部的石柱被称为“表”,“表”的北面距“圭”上面的北边沿约37厘米。夏至日的时候,“表”的影长约37厘米,正好与“圭”北边的上沿长度吻合,所以测景台四周看不到影子,故俗称此台为“无影台”。
在测景台两侧,竖立着很多石碑,大多都是后人参观此地写下的感言。其中,垂花门内侧的一块石碑,上方刻着明代书法家郑大原写下的《春日谒周公祠观测景台》:“元圣当年曾测景,巍峨庙貌石淙浔。阶前台榭余芳草,门外山川映古林。观象已知超远略,量天更见识玄心。我来肃戒明禋典,漫向碑前績赏音。”
旁边有一口古井,虽然仅存两件石柱,但是依然被郑重地陈列在台基之上。相传,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这里修建观星台前,先期挖凿了这口井水。后来,测量仪器所使用的水,以及日常生活用水都取自此井。
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进行历法改革,诏令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和王询等人,在全国设立了27处观测台,告成镇的观星台为中心观测台。如今,其他26处观测台已荡然无存,只有这座观星台依然保存完好,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建筑。
观星台乃城墙风格的台子,高约9.46米。北侧有两条对称的踏道,盘旋至观星台的顶端,边缘有栏杆和去水口。登上这座观星台,台上有两间小屋,过去分别安放着漏壶和浑仪,两者之间有一件铜质的横梁。
观星台的正中有一条石槽,连接着下方长31.米的石梁,它们相当于测量日影的圭表。高高耸立的台子,相当于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竿子,也就是所谓的“表”;台下长长的石梁,相当于一把测量日影的“尺子”,也就是所谓的“圭”。每天的正午,阳光会将台顶横梁的影子,照射在下方的“尺子”上。古人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测定出太阳影子的长度,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奠定了基础。
在观星台的顶上,还可以看到一件日晷,原本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可惜指针已经丢失。指针垂直穿过圆盘中心,圆盘南高北低,平行于赤道面,与“圭表”的原理基本相同。日晷两面都有刻度,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和“时正”,正好是一天的24个小时。
除此之外,在观星台下方,还可以看到郭守敬创制的高表、正方案和仰仪等物的复制品,它们都是天文学中不同的测量仪器。在观星台的对面,有一座螽斯殿,原本是帝尧殿。年,侵华日军炮击观星台,殿宇被毁。年,登封文物管理局筹资,在原址上进行了复建。这个观星台建筑群到这里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