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二百余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封大鼓书,在历史的长河奔腾中,不断吸收融汇琴书、鼓儿词、大鼓书等其他曲艺品种,并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地处中原的登封,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众多的名胜古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为登封赢得了许多美名:如万山之祖、文物之乡、武术之乡等等。
在历史上,登封一直归洛阳管辖,所以受河洛文化影响较深,加之佛道儒三教荟萃嵩山,寺庙宫观遍布全境,农村烧香敬神,求子还愿的人多,一般老百姓请不起大戏,就请说书艺人,到庙前或家门口演唱,因此而产生了登封大鼓书这一独特的曲艺品种。
我国的曲艺形式是各族人民创造的,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的特点,在长期的发展中,已产生和形成了多个曲艺品种,遍及全国各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封大鼓书最早发源于嘉庆四年(),演唱大鼓书的艺人和南阳地区从事鼓儿词的艺人进行合作演奏,相互交流学习,吸收融化之后,在洛阳唱腔的基础上吸收鼓儿词的曲调,废弃了胡琴和八角鼓等乐器,运用坠胡、三弦伴奏,以书鼓钢板击节,形成了一种比较新颍的曲调,名曰:登封大鼓书。该曲种演唱时非常悦耳动听,颇受群众欢迎,很快流传于各地、市、县、乡镇和农村。
年,登封人任华(~),家庭出身贫寒,逃到巩县拜师翟苟学艺,师傅看他学艺心切,倍加器重于他,且严加管教,演唱的手、眼、身、法、步五功齐传,因此任华很快学艺到手,唱腔、演技、乐器有相当高的水平。任华学艺成名后从艺六十余年。年收家庭贫寒年仅16岁的丁根为徒。师徒二人精心研究演唱技艺,吸收鼓儿词的唱腔、音韵,并融入嵩山地区古老唱法和地方特色,创立了另外一种曲牌,丰富了登封大鼓书。
登封大鼓书,以登封为主,广泛流传于密县、巩县、偃师、汝州、洛阳、伊川、嵩县、栾川等地。虽然各地名称不同,但大同小异。特别是在登封,更是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曲种,在城镇和古刹庙会非常盛行和红火,在广大农村山区更是世代相传、久演不衰。
登封大鼓书的器具有:书鼓一面,月牙形铜板两块,坠胡、三弦各一把,脚打板一个,方木(惊堂木)一块,有时配扇子一把。
演出曲目有:大型古代历史剧目《大八义》《小八义》《水浒传》《封神榜》等。公案类有《刘公案》《包公案》《海公案》等。还有登封传承人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创新的曲艺段子《山里人儿》《小两口对药》《神婆丢丑》《新娘子回门儿》等。
登封大鼓书是中国曲艺大花园的一枝奇葩,对研究中国曲艺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同时,登封大鼓书也是中原曲艺的一种,是登封农村娱乐的重要形式,在我国农耕社会发展及民俗民情,意识形态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登封大鼓书的表现形式能够凸显鲜明的地域特色。
登封大鼓书的表演技巧和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一、表演技巧风格独特,讲究手眼身法步。
1.手:“伸手眼要疾,出入胸前低,双手同时舞,二肘稍弯曲”。就是指艺人演出时,装什么行当,用什么手势,装什么角色,用什么指技,手往哪指,眼往哪看,一般不用拇指。但在夸奖时则必用拇指来反映。装生旦手要稍伸,装花脸手要伸直,但拳头不可握的太紧,这样既好看又自然。
2.眼:“视物如反掌,近看似钓鱼,远望有真景,隐假不漏虚”。一般曲在于脸,一脸曲在于眼,眼功的好坏在表演中起着重要作用。
3.身:“挺身如反掌,体态避歪曲,往返面向外,周身成一体",讲究站有站像,坐有坐姿。
4.法:“登封大鼓书习惯在演出开场之前用惊堂木静场,排除杂音,看高先望低,前走先后退,指东先指西,指南先划北”。这样才顺其自然。
5.步:一般多用踮步、踏步和跨步,但在表演中踮步使用较多。
二、演出样式多样。
1.登封大鼓书既可以二人表演,也可以三人以上同台表演,或群体表演。一人打鼓击板演唱,二人用坠胡、三弦伴奏。也有一人自拉自唱的。演唱者有站有坐。所用书鼓大小不一,一般是小鼓,所用击板有木质的檀板、简板和竹板,也有铁质或铜质的月牙板。
2.登封大鼓书最大的优点是不受舞台和场地限制,既可在大型剧场演出,也可以在田间地头、饭场、大街小巷演出。人员少、道具简单、演出方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轻骑兵。
登封大鼓书演唱的灵活机动性,在广大群众生活中影响极大,深受百姓的欢迎。它所反映的内容、故事,顺民心,合民意,因而群众形成了赶会进场听书的习惯。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世界文化遗产网加盟李老师
由世界文化遗产网编辑
本文部分文字来源于今日头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