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很多人的武术认识(理解),是集体催眠的结果。
现在大众理解的心意把,就是一个很好的集体催眠现象案例。以普遍认识的“心意把”为例,你一位的心意把,只是你以为的心意把。
近期不断有咨询者问到心意把,发现他们已经出现明显错误,就此做出提示,以作参考。公开的文章显然不宜跟私下教学那样直白,这里说明一下,这是我个人的从学与教学体验,是我的见闻信息,具体是不是这样,允许各种样式的存在。
十年前,在心意把的网络视频传出之前,大家并不知道心意把什么样子,那时候主要就是登封某村杨老师武校在教。但是现在为什么大家都坚定地以为脑海中的那个形态就是心意把呢?这就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了。
其实在那之前,放在全国范围,心意把三个字无论在杂志上还是现实中,并没有太多探讨,甚至少林寺本身都不传授。所以这是一个网络推送的结果。
另外,表演心意把的人有说自己多厉害吗?他讲的故事可信么?他说了原始心意把就是他所呈现的那个风格么?
其实并没有,很多是大众自己脑补出来的。只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大众一拨一拨地加固了这个印象,就越发相信了心意把是某个特定样子。然后教拳的人也就跟着这个样子故作姿态起来,就越发加深了这种臆想的结论。
类似的情况,还有用八段锦代替的易筋经,以及垂吊式洗髓经。
我本身是把心意把现象当作一个文化现象来看待的,因为我不是少林山中人,所以也没感觉分量多大。但说起来,我自身是有三系心意把传承的。
心意把是少林寺南院永化堂的功夫,永化堂跟豫东形意门在过去的时候关系就非常好。所以我继承的形意本门本来就有吴氏前辈传授的一些稀有的东西。
后来我随德禅大师的弟子,行性师傅的师弟(杨老师同村)学习,了解到了这一系的一些情况。这一系其实跟杨桂吾老师的练法一样,都是吴山林前辈当年一起传的。很多再传弟子,多数出自杨老师。
公开表演(比划)练法之外,还有一种硬练的风格以及内练风格。因为很多人无法适应其强度与反力,后来又演变出一种舒缓晃悠似有弹性的风格,就不那么硬实了。
这一种也可以叫风摆柳,是起势把延长劲路生成。也是一种比划练法。
另外我也跟随德根大师的弟子俗姓李老师父学习把锤,他是吴山林前辈亲传过的,又学习到炮锤藏把的练法,并得到配套的拐法、镰法拳谱。同时还有另外一系一位内功修为非常高的嵩山隐士董师父,随其耳濡目染,对我启发很大。
总起来说,细微区别的主要节点在吴山林、德根、杨桂吾三位前辈的内外传法。而后是演练者的个人风格处理。如果是由外形学拳,其实都无所谓,如果是由内劲与实战指导为本,心意把本是刚猛拳法。
再有,少林系心意把有炮锤罗汉拳的结合内容,在心意把流行之前的长拳、罗汉拳练法,有流传演变为胶东长拳。像我们本家以及姜化龙系螳螂拳的长拳套路,跟心意把动作十分接近。而且还多出来了地躺系统,可以反推站立拳势的要领。
李老师父讲心意把,也是非常注重七星打法,跟长拳门罗汉七星打法理念一样。所以我个人对心意把的认识,与现在主流表现出来这种有一些差异。
起势把的发音,落势把不能用如果你对心意把有较高期待,现实效果又无法达到预期,那么就很容易产生价值混乱了。
我有一名学生荆溪阿陆,痴迷心意把多年,近期学到一套疾步心意连环把。但他动作模仿得有点过,看上去是耸肩缩头的样子,一发力好像大猩猩搬石头,这是改编风格。
阿陆说,通过这种发力模式,他感觉到了筋膜的包裹,伸缩之间能够合上胯劲。然后请我开声音听一下他的呼气发声怎么样。
我听了一下,问题很大。他是用起势把的发音,放在了落势动作上,这是不能用的。问过之后,阿陆说确实感觉有胸闷头晕现象,但是他认为是练功强度引发的效果,还以为是练到位的表现。
只是拳架扭曲的话,只要未违背生理极限,最多是别人看着好笑。但是发声如果搞错,就很伤身了。
,咱们说说阿陆这种练法的问题,这种现象其实不止在阿陆身上有,只是他说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