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登封市新闻
登封市小吃
登封市地理
登封市人口
登封市经济
登封市旅游

汝州访古庙下街中岳庙的前世今生

皮肤白癜风名家治疗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531/4632309.html

『汝州访古』——庙下街中岳庙的“前世今生”

刘孟博/文

郭水旺/摄影

庙下中岳庙又称中岳行宫,当地百姓俗呼为“上庙”,位于汝州市区西三十五里许,庙下镇庙下街东北部,因中岳庙所在地为一处天然高岗,较周边街区高出很多,故庙下街之名便由此而来。庙下中岳庙始建年代不详,从现有史料分析,早在明代初期,该庙便已经存在,且颇有影响,香火旺盛。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祀典》卷五记载曰:“中岳庙,一在人二里张家寨,一在鲁二里庙下镇。按登封嵩山为中岳,汝界毗连,古者,诸侯祀其境内名山大川礼也。”

庙下古称庙下街、庙下镇、庙下铺,为许洛官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素有汝西重镇之称。庙下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使得这里自古以来便商业繁华,横贯东西的老街总长度达到了“三里长”,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多为前店后宅的形式,那些光影斑驳的墙壁、古朴幽深的老宅,真实的展现了庙下街当年的繁荣景象。清代咸同年间,捻军为祸中原,庙下街民众公议修筑寨墙之时,因玉女河的阻隔,在庙下还形成了东西两寨并立的景观。据年11月庙下乡编《临汝县志·乡镇篇·庙下乡(草稿)》记载:“庙下寨垣于年(清同治元年)由朱宝元撒灰建寨,3年后方建起三个寨门楼:东曰“图书”,西曰“翰墨”,南曰“横舟”。后又在玉女河西岸续建西寨,西寨东门楼曰“迎旭”,西门楼曰“接霞”。由明清两次重建的的九龙桥,形成了三里长的东西大街,东西寨周围均有寨壕,玉女河两岸均筑有防水坝。年,国民党政府为了“坚壁清野”,加强防卫,政府下令建“森林寨”,又曰“中心寨”,寨墙加宽到7米,并筑碉楼13个,寨内炮楼11个,阁门楼4个。后因防备日机轰炸,于寨墙四周遍开防空洞,并扒豁子5处,自此寨墙日渐荒废,沦陷时被日寇扫荡,建筑物被毁殆尽。解放以来,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和交通等各项建设的需要,寨垣相继平毁,仅有九龙桥残存。

庙下中岳庙,历史上规模较大,有前后三进院落,乐楼、山门、大殿、后殿等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因庙址地势高隆,层层抬升的庙内建筑,从远处遥看显得十分雄伟。上世纪中叶以后,中岳庙内长期被庙下镇粮管所占用,此后粮管所迁往新址,庙内相继被其他政府单位使用,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庙内建筑多被拆毁或改建。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扩建庙下小学时,中岳庙内尚存的古建筑全部被毁,很多碑刻也荡然无存,现今人们看到的庙下中岳庙,为恢复宗教政策后,地方信众在其原址偏北几十米处,仿照旧庙规格,自发捐资筹资重建。

关于中岳庙被毁前的历史规模及建筑布局,在年11月庙下乡编《临汝县志·乡镇篇·庙下乡(草稿)》中有详细的记载:“庙下街之中岳庙,传说系登封中岳庙中王之行宫,古时湖广来朝者甚众,庙址在庙下街东北隅,庙下之名所由来也,群众习惯上称其为“上庙”。或创建于唐,保有清顺治十五年(年)《重金神像》、《扩建乐楼》和康熙二十一年(年)《重修总司殿》等碑记。原建有山门,山门前为青石铺就的梯道,分3阶,每阶24级计72级,俗呼曰“七十二阶仓”。庙有东西两便门,东曰“挹翠”,西早毁不详,乐楼在山门前,迎“七十二阶仓”而建,乐楼有东西两耳门与大街(今中大街)相通。主建筑即总司殿(大殿)五间,为参照登封中岳庙中王殿而建,坐北朝南,中塑中王神像,两侧塑四大护持将军,门口有两尊石狮把守。大殿前左右又有侧殿,东为老母殿,西为广生殿和马王殿。总司殿后有续建之辰州殿,据传是湖广辰州(古沅陵郡)信士到此朝中王时所建,用供太上老君;两偏又设两堂,东为三奶奶堂,西为刘仙姑堂。有钟楼位于山门内东侧,相传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古刹大会热闹非凡,然彼时虽庙宇尚在,大殿壁画依稀可见,但神像、乐楼、“七十二阶仓”已毁,全部被临汝县庙下粮管所占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fnegzx.com/dfsdl/153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