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4月9日,探秘中国传统古村落杨家门,翠竹古树、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曲径通幽,绿荷红鱼,相映成趣,乡村民宿、崇山书院、相得益彰……宛如走进了魂牵梦萦的故乡,这里一石一木,镌刻着“老家河南”的乡愁记忆,一屋一巷,遗存着“老家”特有的烟火气息。杨家门利用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正在走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现在的杨家门是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徜徉“老家河南”找回乡愁记忆
“听说这里的老家记忆很好”,来自郑州市区的王先生看后激动地说,“目之所及皆是魂里梦里的‘老家’”。王先生说的就是中国传统古村落杨家门,经过保护开发之后,它又有了一个名字叫作“禅心居”。
禅心居所在的杨家门村,周边丘陵谷地并存,泉溪自成水系,极具特色的古屋、石窑、古楼房保存完好,是典型的中原传统村落。穿行在古村小道上,徜徉在诗情画意中。一阵风吹过,花瓣随风飘舞,着汉服置身花海的姑娘走来,可谓是步步生花。
作为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杨家门真正还原了一个“回得去的故乡”,打造了一方鸡犬相闻、阡陌交通的田园生活意境,打造出别格一格的年代记忆。
改造“空心村”守住乡村原生态
登封市玄天庙杨家门村,地理位置偏僻,十几年前,这里残垣断壁,荒草丛生,荒凉到几乎找不到进村的道路,村民纷纷搬出村子,杨家门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空心村”。
年初,陆海龙第一次踏进这片土地,浓浓的乡愁便在心里挥之不去,带着对“老家味道”的感情,也带着乡村振兴的使命,他决心打造“空心村”。
年下半年,陆海龙组建团队,在乡村道路、古桥、古树、古井、庭院、老屋,以及屋内的老梁、旧瓦、泥墙上涂抹乡村记忆。陆海龙说,留住这些历史痕迹,让杨家门这个传统古村落更有古韵。陆海龙成了杨家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负责人。他的原则就是,在恢复重建中,坚持不拆一座老房、不砍一棵树、不填一口井、不改变原有的脉胳的“四不”原则,保护好沟沟坎坎、一草一木,守住美丽村庄原生态。
构筑“乡愁记忆”凑响乡村振兴共鸣曲
走进杨家门,就走进了一座天然的乡村文化记忆博物馆。石窑洞田园农耕和传统的手工艺,成了触摸乡愁最直接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而食、宿、耕、读,犹如一张桌子的四条腿,共同撑起了杨家门乡村振兴战略稳固的发展格局。通过激发乡村的内在潜能,塑造现代村落风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更有效地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
杨家门精心打造的乡宿成了体验乡村、乡景、乡情、乡风、乡味的真实生活场所,每一个小院子都有别具一格的名字和风情,依势而修的房舍,古墙老瓦元素的点缀,古朴古质的手工家具,经过天然染制工艺制作的床品,处处透露着朴拙、简约、归真。村民参与管理和运营,村子更宜居了,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崇山书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现代文化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并延伸,是杨家门古村落的文化核心。参国学、品艺术、弘道育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闲暇时,我会和这里的孩子一起习文练武、染布、了解摄影,美好的时光就这样悄然而去……”陆海龙深情感慨。
“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说起今后的规划,少林办事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杨家门结合自身特点,第一阶段的保护开发非常成功,下一步重点打造独特乡村风情的乡村美食、有机生态菜园、露营地和老茶摊。
特别是露营地,是杨家门下一步建设的亮点,依托水系旁天然地势及原有村落遗留残垣而打造。让人置身田野之中,听取鸟叫虫鸣,感受一种慢节奏的乡村田野生活。
而老茶摊,将依据村落里遗留的石窑洞,在弯曲的小道士,一张原生态的长桌,几张古朴的椅子,摆上“大碗茶”,人们在这里品尝的是含着满满黄土味、乡村味的茶。还可以在这里看书、聊天,享受休闲诗意的生活。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春日的杨家门,美景犹如“天上人间”,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常回家看看”!杨家门借助传统村落的天然优势,注入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民俗,在保护和传承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