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歼灭战。经此一战,将其余六国中军事力量最强大的赵国打成了半残,赵国也不再有实力单独对抗秦国,秦国统一中国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说某人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常会举例赵括。长平一战,赵国被坑杀降卒四十万,国力几乎被打残,作为赵国主将的赵括,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此文从七点,尽可能整理出影响战争走向的因素。
一、秦赵简介
胡服骑射赵国地处中原北部,时刻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即位后,力排众议,推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穿胡服,学骑射,从而打造了一支快速反应的骑兵队伍。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系列战斗,逐渐胜多败少,从而稳定了北部边疆,赵国也由此成为战国军事实力较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秦国,原处西北边陲小国,经过秦国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以及系列对外战争,秦国版图不断扩大。至公元前年,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彻底推行“军功爵制”后,大批能力出众的百姓被提拔为官员或将领,因此,不论文治,亦或武功,秦国都已是战国最强。二、战争起源
公元前年,秦军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完全截断。韩国君王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求秦国罢兵。然而,上党郡郡守冯亭却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以期祸水东引至赵国。
平阳君赵豹劝谏赵王不要接受上党郡,认为冯亭将上党转交给赵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上党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得多。平原君赵胜则劝赵王接受,其理由是:“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平原君剧照赵王接受了冯亭献上的十七座城池,但是,又担心秦国派白起领军攻打赵国。平原君献策赵王:“廉颇勇猛善战,野战或许不如白起,守城则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于是,赵王任命廉颇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防备秦军。
赵国接收上党,引起秦国的强烈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至此,长平之战拉开序幕。
三、军队战力
公元前年初,秦军攻占韩国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威慑韩国。前年初,秦将王龁领军攻占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亡赵国,赵军在长平接应逃亡百姓。
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互相连接。
廉颇剧照前年四月,秦国向驻守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赵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军与秦军打了三仗,皆败,空仓岭防线丢失,丹河防线西岸也丢失。赵国主将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认为敌强我弱,当避其锋锐,况且秦军劳师远征,粮草供给必然困难,决定全军收缩至丹河东岸,构筑壁垒,坚守待变。秦将王龁多次率军攻打,即使损兵折将,也无法突破丹河防线。
廉颇,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王龁虽是秦国名将,但论主将能力,与廉颇相比,还是稍逊一筹。当秦赵两军对冲进攻时,即使赵军依托防御工事,赵军还是三战三败,由此可见,秦军的整体战力强于赵军。廉颇审时度势,避其锋芒,坚守不战,是无奈的、正确的战术选择。
四、粮食储备
公元前年,秦将司马错领军灭亡蜀国。至此,秦国享有关中平原和蜀中平原两大粮食产地,其粮食产量远远领先其它诸侯六国。
战国地图赵国领土含有部分河套平原,其粮食产量尚不及秦国的三分之一。前年,赵国接收上党后,廉颇就已领军二十几万驻守长平,到前年已快三年,赵国的粮草储备已捉襟见肘,即将告罄。《战国策·齐策二》记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赵国曾向齐国借粮,但没有借到。两国交战,比拼的就是国家的综合实力,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秦国,劳师远征,粮草供给困难,秦国想速胜。赵国,已无粮草供应,赵国也想尽快结束战争。廉颇欲打一场持久的消耗战,但是现实很残酷,消耗战首先被拖垮的就是赵国,因此,赵王多次责备廉颇坚守不战。
五、主将谋略
秦国派人携重金贿赂赵国权臣,并散布谣言:“廉颇很容易对付,马上就要投降了,秦国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之前恼怒廉颇的三战皆败,不满其龟缩不战,而今,又听信谗言,遂委任赵括为将,取代廉颇。宰相蔺相如和赵括母亲都极力劝阻,赵王依然不改决定。
赵括剧照秦王得知赵括为将后,暗地里调派白起为秦军主将,王龁任副将,严令军中保守秘密,泄露消息者格杀勿论。
白起,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平生大小七十余仗,歼敌百万,从无败绩。前年,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彻底扫平秦国东进之路。前年,领军攻陷楚都郢城,迫使楚国迁都,同年,白起以武功得封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白起剧照赵括,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谈及战场军队布置、攻守方略,即使赵奢也无法难倒。但是赵奢却忧心忡忡,赵母问其缘由,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赵括出征前,对赵王信誓旦旦:“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现在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而今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前年七月,赵括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成为赵军主将,此时,在长平前线的赵军达四十五万。赵括上任后,改变龟缩坚守策略,转为全线进攻。
长平之战根据赵括的骄傲轻敌,白起采用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命令秦军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赵军吸引进秦军主力预先构筑的坚固营垒。因赵括全军出击,长平防线后方兵力空虚,秦军奇袭轻装兵轻易占领了赵军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切断前线赵军与赵国大后方的联系,同时切断了前线赵军粮道。
赵军主力面对秦军的坚固营垒,多次进攻始终无法攻破,反而被秦国骑兵分割穿插,将赵军截为三段,各自为战。秦国利用坚固营垒和地形优势,将赵军团团围住。赵括连杀赵将以求稳定军心,又命令赵军从多个方向突围,都失败了,只能就地修建营寨,等待援兵。前年九月,赵军已被围四十六天,早已断粮,军队即将彻底崩溃,赵括走投无路,亲自领兵突围,被秦国射杀,剩余四十万赵军投降。
赵括被射杀剧照白起与部下商议:“赵国士兵反复无常,若不全部杀掉,恐日后成为灾乱。”遂将赵国降卒四十万全部坑杀。长平之战,赵国损失青壮士兵四十五万,从此元气大伤,国力一蹶不振。
六、君王表现
赵王与秦王,在战争中的表现,影响甚至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赵王做错了三件事。
赵孝成王剧照1、没有金刚钻,偏揽瓷器活。赵国君臣都知道接收上党郡会引来秦国的攻击,却依然接收,反而指望廉颇可以打败秦国,迫使秦国吞下哑巴亏。
2、战争决心不坚定。赵军三战皆败,在长平与秦军相持。臣子楼昌建议赵王:“可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另一臣子虞卿则认为:“秦国攻赵决心坚定,和议不会成功,不如携带珠宝游说楚国、魏国,使秦国畏惧各国合纵抗秦,这样才有和议的可能。”赵王最终听取楼昌的建议,派使者入秦议和。秦王隆重接待了赵国使臣,让其余各国误以为秦赵已经和解,也绝了合纵抗秦的可能。
3、临阵换将。换掉勇猛善战的廉颇,任用夸夸其谈的赵括,赵军大败也在意料当中。
秦王则做对了三件事。
秦昭襄王剧照1、实施反间。派人携重金贿赂赵国权臣,散布谣言,促使赵王换将。
2、临阵换将。换下名将,换上超级名将,并严令保守机密,违者格杀勿论。
3、大量征兵。赵军粮道被断后,秦王亲自坐镇河内郡(今河南泌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升一级,同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围殴被困赵军。
七、两处疑问
廉颇的二十几万赵军,粮草已经很难供应了,赵括为什么还要带二十万援军?
赵国曾在阏与之战,赵奢领军,长途奔袭大败秦军。因此,赵王心存侥幸,希望通过增兵打败秦军,一战定乾坤。
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即使纸上谈兵,至少胸中也是有墨水的,为何到任后就会命令赵军全面进攻?
1、赵括出征前,赵王可能对其说过粮草不继的现实,希望速战速决。
2、四十五万大军,每日粮草消耗就是天文数字,赵括也拖不起。
3、赵括以为秦军主将依然是王龁,对其能力颇为轻视,自然心中无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