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辉)中国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
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年左右的甲骨文,些许零星分散的陶器标记和其他人造器皿上的符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到四千年前。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年(±年)历史;还有年前的安徽涂山地区的蚌埠双墩文化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这些考古发现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早期的骨刻文已经形成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有五种,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今天笔者重点论述一下事关中华民族起源的“华”字来源与演变过程,看看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华”字的起源、位置、所做代表的原始族群与意义。
笔者通过对《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左传》定公十年载,孔丘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等内容的相关论述,基本确定夏朝的建立与夏朝的中心区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淮河岸边的涂山地区;夏朝的国都“华夏城”也应位于涂山地区。而以涂山地区涂山氏族为代表的东方九夷部落,是大禹夏朝建立的重要支持者和重要合作伙伴,是华夏王朝中“华”族的代表。“华”与“夏”是对夏朝启王的母系与父系族群的代称,是开启新王朝的标志。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因此,《左传·哀公七年》记载中的“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发生地涂山,是华夏王朝的标志,为夏朝的中心区域,是万国诸侯或部落对夏朝的原始印象与记忆。而“禹会诸侯”的涂山、荆山和贯山而过的淮河,以及联通淮河的涡河、芡河、天河、泥河、高塘湖,就是夏朝的地理特征与华夏王朝的重要地理标志,是万国诸侯心中的圣地,是万国诸侯一生的荣耀之地;更明确一些,实际为夏朝建立做出重要贡献的涂山氏族的地理标志。
作为参加大禹涂山之会的万国诸侯,要记述这个地方,只能把涂山周围的地理、山川、河流、湖泊特征,原汁原味地刻画出来。这就是“华”字表意的原始图画,是“华”字的起源地,是“华”族的兴盛地与代表区域。
我们先看一下“华”字,在各种字体中的形态:
再来看一下涂山、荆山、淮河区域的地理环境:
在骨刻原图中“华”字纵横交错,与涂山脚下的淮河水系、河流湖泊,极为相似,基本上达到高度吻合度,可以说就是一幅朴素的素描山水图画。
“华”字的骨刻文,更是将淮河、涡河、芡河、天河、泥河、高塘湖表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幅标准的涂山地区水系概况图。
“华”字的甲骨文,对骨刻文进行了少许简化,但所有水系素描,没有变化,与骨刻文一脉相承,也完全是对涂山周边河流的刻画。
“华”字的金文,发生了一些笔画的变化,为一条河流穿过两座山峰的形态,在下方经过四个湖泊形成的两条横线,主河流上方向东延伸,下方向西延伸。四个湖泊在淮河主河道没有围提前,应是与淮河自然相连,东西贯穿淮河,就是我们在今文中看到的两条横线。“华”字金文中两个山峰的出现,也更细致地表现出了一幅山水画的素描特色,更加写实,代表了涂山与荆山;淮河从两山之间穿过,向东流去。
涂山启王宫
荆山启王宫(已毁)
“华”字的小篆,在金文的基础上,在两个山峰上添加了两个权杖标志或王冠标志,代表了涂山上的禹王宫与荆山上的启王宫,使得“华”字所表现的地理特征更加明显,也更加写实。说明了小篆形成时期,涂山与荆山上建立了大禹与启王的祭祀庙宇,金文表现更加写实;这是时代发展,在“华”字的写实变化,更是对“华”字产生于涂山,代表涂山氏族与东部九夷部落的直接体现。
通过以上对“华”在骨刻原图、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图文表意的分析表述,“华”字所代表的东方东夷部落的涂山氏族,“华”字的本意生动形象地表现在“华”字发展的各个阶段。
结合史料的各种记载,所得出的结论,笔者所形成的华族就是涂山氏族在夏朝时期的称谓,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华”是对以涂山氏族代表的东方东夷部落新的称谓,其标志就是“华”字做代表的地理特征,和大禹在涂山地区“禹会诸侯”建立的不世之功;华夏王朝也就是华族与夏族共同建立的统一王朝,代表了东夷部落与中原部落的文化融合。华夏王朝的都城“华夏城”,在涂山北十五公里处的四方湖畔的怀远古城,就更进一步走向现实,是早日破解夏朝国都的重要考察目标。(作者:赵辉)